宋代养生大家陈直的养“气”7法,家有老人的一定要看!
“气”为人之本,流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祖先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治理能量,即所谓的“调气”。
那么,要如何养好生命之气呢?
宋代养生大家陈直曾在《寿亲养老书》书中总结出一套与“气”相关的“养生七诀”值得老年人借鉴。
1、少言语,养气血
我国古代很早便有“寡言”养生的观点。孙思邈认为“多言则气乏”,说话过多,人处于亢奋状态,气血上冲,代谢加速,消耗肺气,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功能,容易疲乏无力,气短没精神,中医称之为耗气伤神。
少言养生就是不能随意让肺气耗散,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可使气得以充养,反之则令气耗散。
2、戒色欲,养精气
《黄帝内经》记载:“夫精者,身之本也。”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因此,保精护肾是强身的重要环节。
精乃肾之主,房事过度会泄掉人的精气,伤及肾精,耗散精气,进而伤及其他脏腑,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节欲养精是养生一大原则,老年人要戒掉情色欲望,有助于养肾护精气。
3、薄滋味,养血气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消化功能逐渐较弱,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肥肉、辛辣、油腻等肥甘厚腻的食物。
清淡饮食指的是食物的选择和摄入要尽量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薄滋味”才能调养血气。
4、咽津液,养脏气
古代养生家常把唾液称为金津、玉液,有灌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
大家平时可试试“吞津”法:用舌头舔唇、齿、上颚等部位或在口腔内搅动,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后,再慢慢咽下。
5、莫嗔怒,养肝气
中医认为“怒为肝之志”,经常发怒会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同时血液随气上逆,造成肝郁不疏,情绪与“肝火”关系极为密切,不良的情绪刺激会导致肝脏损害,而肝脏损害又会加重情绪失衡,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怒则伤肝”。
若要肝气顺达,疏泄正常,就要“克嗔戒怒”,防止过度的情绪波动,学会用宽容、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6、美饮食,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脾胃功能好,吸收充分,供应到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血液津液的物质就充足,人体生长就旺盛,生命力自然强大。
养胃气关键在于饮食有节制,均衡营养,合理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时,进食要规律,要按时按量吃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这就能养胃气。
7、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讲“思伤脾,忧伤心。”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人的心情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疾病是从忧愁、生气、压抑而得的。
凡事不要过分思虑,更不要钻牛角尖,放松心情,减少对心气的损耗,就可补养心气。
此外,再给大家介绍5种强化气虚体质人群脏腑功能的锻炼方法,自己在家也能做哦!
01
抛空端坐在椅子上,左臂自然屈肘,掌心向下放在大腿上;右臂屈肘,掌心向上,模拟向上抛物的动作3~5次,然后换左手重复以上动作。
以上全部动作为1组,每天练习5组。
02
荡腿选一个较高的椅子,高度以端坐状态下两脚自然下垂而足尖不触及地面为准。
两脚悬空,前后摆动10~15次,逐渐增加摆动的幅度,每天练习3~5次。
开始摆动腿前,也可以在座位上小幅度、缓慢地左右转动身体3次,以加强益肾强腰的功效。
03
摩腰端坐在舒适的座椅上,并适度松解上衣及腰带,以不妨碍摩腰动作为度。两手掌掌心相对,快速摩擦至略发热后,将两手掌心置于后腰,进行较快的上下摩擦。
待手掌变凉后,再次搓热掌心,继续重复上述摩腰动作,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度。
每天做3~5次为宜。
04
默念“吹”字两脚并拢直立,两臂从体侧提起,向后与腰部摩擦3次后,缓慢、匀速转至体前,呈抱球状。
随后身体微微下蹲,两臂随之下落于膝盖上部,下蹲同时呼气,心中默念“吹”字。
呼气时,身体下蹲至膝盖不超过足尖时,慢慢吸气,站起,同时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
连续做6~10次为一组,每天做3组。
05
揉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在外膝眼下3寸。取穴时可以将同侧手的掌心置于膝盖处,手掌贴膝盖自然下垂,无名指指尖处约为足三里穴。
按摩时可以拇指点按或点揉足三里,每侧30秒,左右交替重复3~5次。
按摩的力度以按压后拇指指甲变白为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