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乃天清地明之意。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雨水增多虽然满足了万物生长的需要,但也给人们带来了风邪、湿邪的侵袭。那么在清明时节应如何正确养生呢?

平肝养阴去风热,

晚睡早起舒形体。

广步于庭莫久卧,

时令青蒿服之宜。

——清明养生歌诀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身体容易出现哪些不适?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正是风邪入侵,湿气较重的时节。

因此人体最易受风邪,常出现湿困、四肢麻痹等症状。

饮食上应该如何注意?

湿邪最易伤脾胃,所以在饮食上应少吃“动风升阳性发物”如猪头肉,公鸡肉,鹅肉等热性、阳性食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肝阳上亢的患者更不宜食用。

在汤品调理之中,可多食用利水渗湿、补益之品,如:银耳、薏仁、黄芪、山药、桑葚、杏仁等。同时可多食:黄豆、燕麦、扁豆、花生等种子食物,以益肝、除烦、去湿、和胃。但饮食调理勿过度,以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

适合做哪些运动

清明时节气候潮湿,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俗话说:“春动生阳”,因此春末更要注意多动,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

通过锻炼可将郁结、刚烈的肝气舒展出来,但运动过程中切忌过度出汗,以调养五脏。

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此外,因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所说:“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时节,人往往容易伤感,从中医来讲,七情不畅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升发,从而导致五脏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还要注意情志的疏畅,可外出踏青赏花,以舒畅情志,但过敏性人群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尽量躲避花粉,防止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同时,适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做好“春捂”。

总的来说,清明时节养生应注意防春“温”、哮喘、慎吃“发物”,多食养肝之品。如:决明子、山药、百合、银耳、菠菜、韭菜、桑叶、菊花、薄荷、梨子、橘子等,忌食辛辣、大寒、海腥、过腻过酸及煎炸食品,如羊肉、肥肉、海虾、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为您推荐食谱

1、清明艾叶粑

艾叶草是一味中草药,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护肝利胆的功效。因此,在清明这个节气,进食由艾叶草做成的食物可以有效的清热解毒、消炎降燥并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做法:准备糯米粉和粳米粉,比例为1:1。将采摘来的艾叶清洗后捣烂,然后用捣烂后的艾草加入调好比例的糯米粉和粳米粉中拌匀揉和,制成艾叶粑面团。取一块艾叶粑面团,将猪肉制成的馅包入,上锅蒸熟便可以享用美味了。

2、桑菊薄荷饮

桑叶性味苦甘,有疏散风热,平降肝阳之效;菊花性味苦甘,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效;薄荷性味辛凉,归肺、肝经,有散热解毒之效。

做法:取桑叶6克,菊花6克,薄荷3克,用三种药材混合加适量水,可放少许冰糖,煮沸,代茶饮用。是清明时节,疏风清热,清肝降火之佳品。

3、韭菜炒猪肉

韭菜,味甘、辛、咸,性温,入肝、胃、肾经。“春寒还料峭,春韭入菜来”,由此可见春季可多吃一些韭菜。现代研究证明韭菜富含维生素A,蛋白质,糖类和硫化物等特殊成分,有助于疏肝调气,增强脾胃之气。

韭菜中硫化物能帮助人体吸收维生素B1,因此韭菜与含量丰富维生素B1的猪肉类食品搭配,是很营养的吃法。清明人体肝气偏旺,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好可进食春韭调理脾胃,有益肝功能。

4、白菊花决明粥

决明子味苦、甘、咸,性微寒,入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之效。

做法:将决明子放入锅中炒出香气即为炒决明子,当然也可在药房购买已炒制好的炒决明子。将炒决明子和白菊花一同加水熬汁,去渣取汁,用汁加粳米煮粥,放少许冰糖。具有清肝降火,养神通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