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从足下生!这5大“强身”穴,4种泡脚法一定要了解
中医学认为,“寒从足下生”。人体的双足最接地气,自然界的风寒湿痹之气最易经从双足侵犯人体,故有“人老脚先衰”的说法。
我们身体的12条经络中有6条在足部行走,分别以足三阳和足三阴命名。脚板“方寸之地”,犹如人体的反射区,“藏”着不少知名的强壮保健穴位,经常刺激这些穴位可行气活血、驱寒逐湿、改善脚部健康状况,进而通过“内联脏腑,外接四肢百骸”的经络作用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五大保健穴
日常生活中,不妨每天在脚上按摩5大保健穴来强身健体。
1、涌泉穴
人体第二长寿穴。涌泉穴位于脚掌前部1/3处,脚缘两侧连线处。
养生界素有“三里(第一长寿穴)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
作为人体最低的穴位,肾经之气如泉水自涌泉穴涌出,而肾气是人体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肾精充足则耳聪目明、精神饱满、腰膝壮实、行走有力,寒湿之气欲入无门。
睡前可以手心搓对侧涌泉穴,使其微微发热为度。
2、隐白穴
穴位中的“干姜”。隐白穴位于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隐白穴足太阴脾经的井穴,脾主运化水湿,若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而隐白穴具有振奋脾阳,行气化湿的功效,其功效堪称穴位中的中药干姜。
此外,脾主统血,月经过多也可按隐白穴。可用拇指指腹揉按或持艾条悬灸。
3、至阴穴
温经散寒的效验穴。至阴穴位于足小趾外侧趾甲旁0.1寸。
它是人体寒湿水汽到达并输注至体表的极寒之地,故名至阴。
平时艾灸此穴可温经散寒、鼓舞气血运行,把寒邪湿气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调和冲任、益肾养胎的功效。
4、太冲穴
自带的“消气”按钮。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该穴为肝经上的原穴和输穴,肝经上的水湿之气由此上冲。
春季多郁,肝木郁结太过可克脾土,使脾运化水湿失职。当春之季,肝主疏泄、喜条达,常按压太冲穴可疏肝解郁,平肝潜阳。
手法以逆经为泻,要消气宜向大脚趾方向推。
5、昆仑穴
肩颈腰痛的“克星”。昆仑穴位于足外踝尖与跟腱连线点的凹陷处。
昆仑穴为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要穴,意为该经经水上的“高原”,只要经水通达,气血通畅,便无疼痛。
春季多湿,痹阻经络,人们容易出现肩颈腰背等关节疼痛,按摩或艾灸该穴可健背强脊,化血为气,通经止痛。
脚部除了有众多穴位,还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
脚部的冷暖感觉、色泽变化,能直接反映心脑肾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
经常用热水泡脚,能刺激足部穴位,促进血气运行,调理脏腑,舒通经络,增强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邪的目的。
加入不同的药物浴足,更可发挥不同疗效,达到外用内治的作用。
四种泡脚方法
4种泡脚方法,坚持做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
艾叶泡脚
艾叶辛、苦,性温,既可作为中药内服,又可做成药膳,如艾糍、艾叶煎蛋等,艾叶煎水泡脚有胜似内服的疗效。
温经散寒。艾叶泡脚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经脉通畅,还能祛黑眼圈。
除脚癣、脚气。艾叶外用有抗菌消炎、抗过敏等作用,用来泡脚可有效改善脚气、脚癣等脚部皮肤疾患。
治风寒感冒。艾叶有散风寒、抗病毒的作用,对于风寒感冒有一定疗效。
白醋泡脚
白醋主要以粮食为原料酿造,中医认为白醋味酸,性苦、温,可活血散瘀、消食化积、消肿软坚、解毒杀虫。
促进血液循环。白醋加入温水后能较快地透过脚部皮肤吸收,起到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适合高血压、高血脂、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软化角质。白醋有活血散瘀作用,经常泡脚可软化脚部皮肤角质层,改善粗糙情况,令皮肤光滑有弹性。
柠檬泡脚
柠檬味甘酸,性平,能生津解暑、和胃安胎。
促进新陈代谢。柠檬含丰富的柠檬酸、维生素C,可促进新陈代谢,有效缓解疲劳及延缓衰老。
去除脚气。经常用柠檬泡脚对脚气、鸡眼等脚部皮肤病也有一定疗效。
生姜泡脚
生姜味辛,性微温,能温经散寒。
驱散寒气。生姜泡脚能温通经脉,可有效改善微循环,缓解手脚冰冷症状,对风湿寒痹效果很明显。
防治风寒感冒。生姜有解表散寒作用,可有效预防治疗轻症风寒感冒。
温馨提示:
经常泡脚可防病治病,还可改善体质状况,但也需辨证使用,一些泡脚事项平时要多加注意。
浴足桶宜用木桶或浴足专用桶;孕妇浴足一般情况不加药物,可加粗盐;老年人如感觉胸闷、头晕等,应暂停浴足;浴足水温不宜超过45℃,时间20分钟左右为宜;饭后1小时内不宜浴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