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是中国人日常食谱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光是按照制作工艺分类,就有煲汤、煨汤、炖汤、烩汤、闷汤、蒸汤等。

因为做汤精致,中国甚至被称为「伟大的喝汤民族」。

很多人相信“吃肉不如喝汤”,认为营养成分都在汤中。但近几年又有观点认为,无论鸡汤、肉汤还是鱼汤,汤里所含的营养物质少之又少,远不及原料本身……

为什么汤好喝

煲汤的本质,就是把食材和水放在一起加热。

以肉汤为例:煲汤过程中,肉里的蛋白质、脂类和糖类会发生变性降解,肉中的肌肉纤维束和肌肉细胞破裂,各类结构物质喷薄而出。

多糖会被水解成小分子糖类,让汤更甘甜。

蛋白质被水解成短肽和氨基酸,如谷氨酸、组氨酸等,让汤喝起来更鲜。

胶原蛋白也被水解成小片段,猪脚、鸡爪汤厚实粘稠的口感,就来自于此。

氨基酸与单糖发生美拉德反应,脂肪酸也会在加热时降解,生成各种香喷喷的物质。

肉中的肌纤维束断裂,细胞逐渐破裂,让肉质变得更酥软。

炖的时间越长,进入汤中的这些成分就越多,汤的滋味也就越鲜美。

汤有没有营养

“炖个鸡汤补补身”,在很多人看来,喝汤能够滋补保健;也有很多科普人士和营养专家认为,肉是肉、汤是汤,营养还在肉身上。到底真相是什么呢?

一锅汤由三个部分组成,固态的食材、液态的汤水和浮在上层的油脂。

不同部分的营养素含量也不同,大分子蛋白质、纤维素等多糖、钙、镁、铁等矿物难溶于水,所以集中在固态的食材里。

而水溶性的氨基酸、小分子糖类、钾、钠以及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多集中在汤水中,至于密度较低的脂质和一部分脱离食材的脂溶性维生素,则漂浮在汤的最上层。

所以如果只喝汤不吃肉,那么摄入的就主要是水、油脂,和一部分易溶于水的小分子营养素。

想要更好的吸收营养,可以这么喝:

1、喝汤更要吃肉

绝大多数营养成分是保留在肉中的,铁、锌等矿物质跟肉如影随形。

进入汤中的同样也很少,肉汤中只溶解了部分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脂肪、蛋白质,大部分营养素还留在肉里,汤的营养远远没有肉高。

因此,喝汤同时也吃肉,才能更好地摄取肉中的营养。

2、不必追求老火靓汤

炖煮的时间越长,汤里面脂肪也会越高。

3、不喝太烫的汤

我们的口腔、食管表面有娇嫩的黏膜,经不起烫。

研究发现,饮用超过65℃的热饮,可能会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一般来说,40℃左右是比较适宜的。

怎么喝更健康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饭前喝汤能够增加饱腹感,这样吃饭时就不会因为过度饥饿而吃太多,从而避免摄入过多热量,最终有利于控制体重。

研究发现,与饭前不喝汤相比,饭前15分钟先喝些低能量密度的汤,可以使能量摄入减少20%。

但如果喝的是高脂、高糖的汤(如猪蹄汤、猪筒骨汤、加了很多糖的甜汤)的话,这句话可能就不适用了。

因为这种汤热量很高,喝太多就是在增加热量的摄入,可能是越喝越胖。而且,它们过于油腻,反而可能抑制食欲,增加消化负担。

饭前喝汤并非人人适合

有些人本来身体瘦弱,食欲不振,饭量较小,用餐时再大量喝汤,有可能妨碍进食量,不利于体重的增加;

一些平素肌肉乏力、消化不良,有胃下垂和胃动力不足问题的人,喝大量汤水会让胃太过沉重;

胃液本来分泌严重不足的人,用餐前再喝很多汤水,有冲淡胃液影响消化的可能性。

这4类人,不能随意喝汤

民间有“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的说法,可见喝汤在国人餐桌上的重要性。

然而,对一些特殊人群来说,如果随意喝汤,很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

1、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的首位要求是控盐,所以煲汤时要注意少放盐。

高血压患者更适合的饮料是不加糖的蔬菜汁、绿茶、乌龙茶和椰子水。除高血压患者外,对中风、冠心病患者来说也是如此。

2、痛风患者

如果有痛风病或者血尿酸高,不仅浓白汤、油腻的汤不适合,鱼肉的清汤也别喝。

痛风患者通常有体脂过高的问题,喝油汤、浓白汤会摄入过多脂肪,不利于各种并发症的控制。

矿泉水、没有加糖的蔬菜汁、纯椰子水和淡茶水,是需要控制尿酸的人最合适的饮料。

3、胃酸多的人

胃酸多的人不适合大量喝肉汤,因为肉汤有促进胃酸分泌的作用。

建议胃酸多的人用餐时先吃些少油的蔬菜,再吃鱼肉类食物,不要一上来就空腹吃很多大鱼大肉,也不要先喝肉汤。

4、胆囊疾病患者

胆囊疾病患者应当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量,肉汤中的脂肪一定要去掉,浓汤和油汤一定不要喝了。

此外,动物蛋白质总量也要控制,少量分次摄入较好,因为大量蛋白质摄入也会引起缩胆囊素分泌。

顿顿大鱼大肉的吃法容易引起胆囊疾病急性发作。推荐的做法是,先吃少油蔬菜,再吃主食和其他菜肴,喝点淡茶或柠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