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了!“0糖”的秘密一定要告诉你!
当你的手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时,想到马上又到了夏天一展身材的季节,便只好取走标注着“0糖”的那一瓶。
身体要健康,生活要高品质。当某款“0糖”饮料遭遇“翻车塌房难收场”之后,本以为鱼与熊掌可以轻松兼得的年轻人,竟被“0糖”绊了一脚,心里真是隐隐作痛。
“0糖”文字游戏
“喝不胖的气泡水”、“甜蜜好生活,自然0卡0糖”、“0糖”已经成为很多商家售卖产品的“一招鲜”。甚至有些“网红饮品”的产生,也多亏了这个“招牌词汇”。
而对于有着减肥、少糖需求的消费者来说,管它“0糖”真假,听着挺健康,看着很洋气,那就尝尝吧。
所谓“0糖”,字面意思就是无糖。
食品包装上,经常能看到印有“无糖”或者“不含糖”的字样。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无糖一般是指这个包装里每100克或100毫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这里说的“糖”,一般是指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这样的单糖以及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等双糖。
而国际通用的无糖概念中,“糖”还包括玉米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淀粉水解物糖。
现实中,商家说的“无糖”,并不是完全没有糖。
如果你曾经留意过,会发现有些产品上狡黠地写着“不额外添加糖”,或者“无蔗糖”。
这种“文字游戏一时爽”,不加推敲的消费者看不出“无蔗糖”和“0糖”的差别,但最后“总是要还的”,明白过来,这样的“小聪明”就难以得到原谅。
还有很多食物原料里本身就含有糖,例如水果、蜂蜜、乳制品等,“不额外添加”就已经含糖了。
这种甜不一定快乐
说了是“0糖”,可为啥味道还是甜甜的?原因在于添加了甜味剂。
目前食物中常见的甜味剂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与糖相比,甜味剂一般不含热量或热量较低,不会引起血糖升高,不易引发龋齿,只要按照国家食品添加剂的规定剂量添加,也是可以保证安全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追求口感和保持身材之间,“0糖”饮品真是完美支点吗?
不!它们多多少少有些缺点。例如,木糖醇一直受到糖尿病患者的青睐,但其实它仍含有一定的热量:每克2.4大卡,比蔗糖少40%热量。大量食用后还可能造成轻度腹泻的情况,建议单次食用量不超过50克。
不光是木糖醇,大部分糖醇类甜味剂都可在大肠内发酵分解,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肠鸣和腹泻。每种人工合成甜味剂也都有最大耐受量,并不是可以大量食用的。
另外,人工甜味剂甜度较高(甜度从蔗糖的几十倍到上千倍),但有些甜味不够纯正,带有苦味或金属异味,口感也与糖和天然甜味剂有一些差别。
这样的快乐水真不一定能让你快乐起来。
不想肥却走向更肥
那该怎么识别饮料或食品有没有含糖呢?
一般可以查询下外包装上的配料表,看看有没有上面提到的各种糖。
还有一个办法:一般“0糖”食品包装上还会有营养成分表,里面会在“碳水化合物”一栏中“糖”的部分写上“0g”的字样。这也表明该产品不含糖。
如果你仅仅想靠“0糖”食品和饮料就轻松减肥,很有可能会发现,体重没降低,食欲反而更好了。
精致如你,在奶茶店选择添加甜菊糖代替普通糖浆的奶茶,确实可以降低一部分热量。
但奶茶特别是添加了奶盖的奶茶,热量仍然很高。
还有,你选甜品非“0糖”不吃,糖是没怎么添加,但使用面粉、黄油、坚果等制作的甜品,含有的热量本身就不低了。
更重要的是,单纯跟含糖饮料比,“0卡0糖”确实对保持身材、防治肥胖有帮助;但如果跟单纯的水相比,由于甜味剂在大脑中会产生兴奋的作用,可能会引导你摄入更多的高热量食物,从这个意义上就是得不偿失了。
不是人人适用
爆红的零糖产品,售卖的噱头再响亮,也不是人人适用!
就算是糖尿病患者,尽管“0糖”食品中的甜味剂确有不升血糖的特点,但这种食品是否对血糖有影响,还要看食品中的其他成分。
婴幼儿也不建议食用“0糖”食品和饮料。
因为婴幼儿胃肠道功能比较脆弱,而大部分“0糖”食品或多或少添加了甜味剂、香精、色素等食品添加剂,长期或者大量食用都有可能造成胃肠道问题或其他健康问题。
对儿童青少年,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食用高糖食品。
但是,“0糖”食品并不是让孩子戒掉“有糖”食品的最好选择。
天然的、营养丰富的食品才是,例如牛奶、奶酪、水果、坚果等,都比含色素、香精的“0糖”食品要好。
如此看来,“0糖”即便做到了真无糖,也并不是万能的。
真正让我们生活甜起来的,是合理均衡的饮食、持之以恒的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布评论